<為自己的感受負責>
在我閱讀的歷程中,經常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經驗,就是在這不同的書裡讀到相同的觀念。而每次發生這種特殊的閱讀經驗時,都會讓我印象深刻。
舉例來說,前一陣子讀到『健康花園』和『關係花園』裡頭特別強調的『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』這句話後,我開始經常性檢視自己的情緒與感受。進一步解釋,當接收到一個可能是他人的話語或行為的『外在刺激』時,我們的大腦會對此刺激進行『解釋』,然後根據這個解釋,我們的內心便產生相對應的『感受』。
例如,有人出言批評你,而你接收到這個字眼後,大腦對這批評的解釋是『惡意侮辱』,然後你決定你該有的反應就是『很生氣』的感受。
其實,不管外在刺激是多負面的,我們都可以做自己情緒感受的主人。別人的咒罵就像是一把刀,他只是把刀拿到你面前,但是你自己把刀拿起來往自己胸口刺下去的。甚至有時候,別人只是罵了一次,但你自己心裡卻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複這句話,無法當下跳脫,就像自己又拿著那把刀,再三地刺自己。
所以,如果我們夠理性,便應該可以在接收到外在刺激的第一時間,對該刺激做出適當的解釋,然後思考如何做出正面的回應,或解決問題。而不是困在負面的情緒感受中,想不出對策,只會自己打自己。
類似『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感受負責』這句話,最近也在另外兩本書裡讀到,一本是『賽斯讓你成為命運的創造者』(方智出版社),這本由王季慶女士所著的『賽斯學』入門書裡頭也說,『除非經過你的同意,沒有任何人能令你受傷』。要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者,首先要能掌握自己的心緒,才能在人生路上做出正確的選擇。
同樣的觀念在『親密、孤獨與自由』(法鼓文化出版)一書中也讀到,作者楊蓓雖然是專業心理學家,而出版社也是法鼓山的佛教禪修體系之一,但作者沒有使用大量的心理學專有名詞,或佛學、禪學的名詞,反而以淺白易懂的文字來為讀者闡述,該如何先擁抱『孤獨』,愛自己之後,才能和他人建立『親密』關係,並在健康的親密關係中,各自擁有生命的『自由』。
作者以男女戀愛關係為例,
『一位在情感上遇到挫折的朋友,她的戀愛就是把自己丟給另一個人,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交由對方負責。就是把自己丟出去,沒有自己,別人要替『我』負所有的責任,噓寒問暖、心情安撫等種種都要照顧好,否則就不是好的戀愛對象。這種心態在婚後仍會延續,如果對方沒有把我照顧好,就表示他變心了,他不是好的結婚對象。』
『心在自己身上,好、壞都在自己身上,為什麼要別人負責呢?這一心態從一開始就錯了,結果讓我們一路走來跌落到孤單寂寞裡。』作者更說,這樣不負責任的心態會讓人更無法擁有自己。
而在『親密、孤獨與自由』中,作者也說,當別人批評我們時,除了直接以自我防衛的憤怒來表達外,『我們應該繼續往內心看,為什麼我們會產生不滿的感受?……如果我們願意正視內心,會發現別人所講的可能是事實,如果這真的是事實,那就看自己能不能誠實去接受:我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人,如果能誠實接受,就不會以憤怒的情緒去對待,而會以接納的態度來面對。』
『相反的,如果自己並非如對方所說,根本就不必在乎對方的話語,因為這不是事實。』
總言之,要怎麼『為自己的感受負責』呢?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步驟,首先,你必須練習當任何事情發生時,要在負面情緒出現後,盡快告訴自己,先沈住氣,並深入檢視自己的內心,找出情緒的根源何在,正視這根源的存在,最後誠實接納它,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,這才是真正的自我反省。唯有透過這樣一再地練習,才能讓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越來越提升,不會輕易隨外界因素而產生不必要的負面感受。
從自己面對事情所產生的真實感受,進一步誠實探索自己內心,瞭解自己後,再決定要以甚麼樣的感受去面對事情,這樣就能對自己的感受負責。
這是最近不約而同在三、四本書中讀到,皆針對人該如何處理情緒感受的問題,有相互呼應的交集處。
最後,我要再一次推薦,心靈工坊出版社的『健康花園』與『關係花園』。這是由兩位關係非常特別的作者『黃喚詳』與『麥基卓』合著的一系列書籍之一。我是無意間先讀到了概略性介紹的『健康花園』,深受書中提出的增進『親密關係』的理論所吸引後,又立刻找了『關係花園』來看,對他們運用了多年的實際方法有更多的瞭解。
我特別要說的是,『關係花園』是我近來閱讀速度最慢的一本書,雖然翻譯者『易之新』本身便是心理醫師,且已翻譯過多本心理相關叢書,翻譯的功力符合信雅達的標準,但因為內容紮實,文字密度又高,許多內容都衝擊我原本的觀念,讓我必須停下來反覆咀嚼句中深意。而且作者對許多我原以為幾無分別的名詞,做了詳盡的分辨解釋,著實讓我受益良多,譬如,『內疚與羞愧』,『情緒與感受』,『同理與同情』之間的不同。
原本想另外專文介紹此書,但怕有斷章取義之嫌,故還是希望朋友您自己親自讀完全書,才能瞭解我為何強力推薦此書的原因。
在此節錄我個人整理書中『序曲』的部分,與各位分享。
【序曲】探索親密關係
◎基本原則很簡單,但很嚴格,就是互相同意向對方打開內心世界,意思就是其中一人詢問:「你正在想甚麼?」另一人同意就自己當時所知,盡可能地回答。但我們有一項保留條款,可以回答「我選擇不告訴你」。所以誠實的坦露自己也包括可以坦率地有所保留。
◎溝通模式的重要態度:沒有真理,沒有客觀的真實。我們各有自己的經驗,受過去經驗、既有成見的污染,除此之外,沒有「真理」。所以我們可以不從對錯的角度分享自己的觀點,這有助於我們在關係的發展中,不以指責的方式對待彼此,各人完全為自己負責。
◎要使親密越來越深入,就必須說出正向和負向的感受。
◎所有控制都會破壞關係。如何區分控制,還是單純的渴望呢?
如果我們所做的只是渴望某件事的發生,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,就會坦然接受事實;如果我們想要控制對方,在達不到目的時就會覺得怨恨、生氣。
◎完整的人在失落的時候會覺得哀傷,但是沒有怨恨。匱乏的人會彼此糾纏,缺少適當的界限,無法成長。完整的人在關係中會變得更豐富,關係成為滋養每一個人的花園,使人成長、茁壯、完全發揮潛力。
波賽東之子 2006/9/11
部落格---記住,下一秒,遺忘
http://blog.sina.com.tw/16392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